七七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小说 >从透视开始暴富 > 第425章 小雅古玩城

第425章 小雅古玩城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但好在这家店东西不少。

董建川继续往前走,在一幅任伯年的《三多图》前驻足。

纸上绘着寿桃、石榴、佛手,设色浓艳却不俗气,叶脉间的勾线如游丝般细韧。

店员见状,急忙解释说:“这幅是任先生中年所作,您看这桃叶的‘钉头鼠尾’描法,正是光绪初年的风貌。”

董建川朝店员说道:“放大镜借我一个。”

接过放大镜,董建川仔细看了,没发现什么破绽,转头把放大镜递给王景行:“帮我看看。”

王景行没接镜子,走过去认真看了一眼,注意到画心与裱边的接缝处微微泛白,像是被水浸过的痕迹。

对董建川说道:“任伯年晚年喜用西洋红,这桃色却偏暗,倒像是民国时期的洋红调的。”

转头问道:“有没有好一点的画?”

店员闻言,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紫檀画匣,小心翼翼地打开:“正巧有一幅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的笔墨。”

画卷展开,一幅墨梅图映入眼帘。

老干如铁,新枝似箭,梅花以圈花法勾勒,花蕊用焦墨点染。

旁有溥儒题跋:“金农画梅,如高士孤标;此幅得其三昧,可宝也。”

董建川眼睛一亮:“金农的画?”

他凑近了看,墨梅的枝干上有几处飞白,像是枯笔所致,却又显得刻意。

店员适时插话:“这是金冬心晚年的‘漆书’笔法,您看这题款——”

他指着册页边缘的小字,“‘乾隆二十五年冬,写于竹西芳径’,正是金农晚年年的作品。”

金农,号冬心先生,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首。

一生未入仕途,以布衣身份游历四方,晚居扬州卖书画为生。

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,书法自创“漆书”,笔力沉雄,横粗竖细,墨色浓黑如漆。

善画梅、竹、佛像,喜用淡墨干笔,意境古拙冷逸,尤以瘦枝孤梅著称。

其独特的“漆书”书法风格融入绘画,使作品极具辨识度和艺术价值,在收藏界有稳固地位和持久吸引力。

特别是晚年的作品,超百万元成交的作品屡见不鲜。

2016年《花果12开册》成交价更是高达4830万元。

王景行仔细看了却微微蹙眉。

他开启透视能力,目光如X光般穿透画纸。

纸的确是乾隆时期的竹纸,帘纹清晰,纤维间还夹着几根麻丝,符合清代中期特征。

但墨色却有些异样——表面的包浆虽做旧成深褐色,底层却隐隐泛着紫灰色,像是民国时期常用的“曹素功墨汁”才有的色泽。

“金农的梅花,最讲究‘以书入画’。”王景行手指虚点在梅枝的转折处:“他早年学郑思肖,枝干多作‘之’字形,晚年受《天发神谶碑》影响,才出现这种方折硬挺的笔法。”

“但这幅的枝干转折处过于刻意,像是用侧锋硬扫出来的,少了几分‘屋漏痕’的韵味。”

店员的笑容淡了些,却仍坚持道:“王先生这话可就外行了。金冬心的‘漆书’本就是侧锋为主,何况这还有溥心畬的题跋——”

“溥儒的题跋倒是真的。”王景行打断他,“但题跋和画心未必是原配。您看这裱工,用的是民国三十年前后的杭州绫,而金农的画在清代多以苏州锦绫装裱,这中间差着近百年呢。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